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7篇范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希望可以幫到你。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1】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的代表作,經達拉邦特改編并拍攝,于1994年搬上大熒幕,成為電影史上最光輝的一筆。
本片描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蒙冤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注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仿佛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_____,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墻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于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看完以后,我的腦子里首先蹦出一個詞:體制化。體制化是什么?借用瑞德的說法:“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簡單說,體制化是我們對某一環境由不接受到接受的過程,本質在于消滅人的能力,將人變為一個器物。
為何這么說呢?老布出獄后的自殺,其原因是認為自己喪失了價值,處于茫然中無法自拔;而瑞德在出獄后也無法適應外界的環境。他們的這些行為的根本來源在于:他們喪失了能力。他們喪失了工作的能力,喪失了與人交往的能力,喪失了適應社會的能力,喪失了融入社會的能力。在監獄這個相對穩定固定而不流通的環境下,犯人無法習得新的能力,同時舊的能力得不到溫習,他們的能力就喪失了。他們作為人的價值、能力和特征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們作為工具的存在。這就是體制化。
其實我們來到人世間,面對的人世間不就是一座密不透風而且昏暗的肖申克嗎?世俗要求我們必須在一定的年齡坐著該做的事情,許多的東西捆綁著我們,可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活著,因為我們還有責任,還有需要扮演的角色,很多枯燥無味惹人厭惡的事情堆砌在一起,是肖申克那堵冰冷的石墻。
影片反映的另一主題是希望。這樣一個簡單的詞并不簡單,它籠統的涵蓋了許多,卻能在一部倆小時的電影里詮釋出來。有石墻,就有小石錘,我們無法逃離,但廉價的小石錘依然可以人手一把。有的人看不起,一邊不愿拿起,一邊疑惑著生活為什么一天天變得沒有希望;有的人緊攥在手,一邊面對,一邊把“希望”這個石縫鑿成海洋,乘著鯨達到與藍天最近的地方,感受著一切的美好。
我們常常把“希望”掛在嘴邊、寄托在生活里,可是我們對于“希望”的定義又總是那樣簡單而單薄:看不見的時候又總渴望看見,看得見又總覺得無法實現,我們總是在坐等“希望”的成全,卻從未去主動成全我們所看見的“希望”,自我救贖。
那么,體制化又與希望有什么關系呢?希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之一。它使得人類有了反抗自然、改變自然的勇氣。它代表了人身上那些高尚的品格,是人的特征。在無限的體制化中,是希望保留了人類尊嚴能力生命的火種。人作為人而非工具的能力就被保留。如果沒有希望,安迪就不會如此地渴望自由,他就不會做出努力。
在不同時期看這部影片會有不同的觀影感悟,但它總能給你的心靈注入力量,讓你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與渴望。偉大的肖申克,偉大的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2】
初次看這部電影大概是在十年前,那時候為安迪的冷靜睿智堅韌所折服。如今重溫這部電影,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拍攝于1994年的經典電影,故事發生在1947年,講的是一個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被誤指控用槍殺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他的余生。該片透過監獄這個強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呈現人在體制化的環境里對自由和希望的追求。
在安迪剛進監獄的時候,瑞德對他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安迪卻告訴他:"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或許正是靠著這信念和不屈服的韌勁,安迪才能夠用二十年時間挖開瑞德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
在體制化的監獄內,安迪一直堅持著心中的希望。也正是因為心懷希望,并持續為之而努力,所以安迪最終逃出了牢籠,奔向了自由的生活。關于希望,影片中有幾個場景印象比較深刻。第一個場景是安迪跟獄友在天臺勞作,安迪因為精通財稅知識幫預警解決了稅務難題,從而為獄友爭取到了每人三瓶啤酒的獎勵。那一刻在瑞德的回憶里,覺得自己好像是自由人,在裝修自家的房子。還有一個場景是安迪不顧預警的阻撓,堅持為大家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引得大家都駐足聆聽。也許大家并不明白音樂的寓意,但是覺得那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正因為安迪的這些舉動,喚醒了大家對希望及自由的向往,讓大家渴望美好的生活,一些東西悄然改變。這些改變是什么呢?“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在這部影片里面,安迪救贖不僅僅是自己,也救贖了獄友。這種救贖,體現在精神上,他用自己的堅持照亮了別人,讓希望散發出萬丈光芒,讓大家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貴。
在肖申克艱難的環境里,安迪最終獲得典獄長的信任,在圖書館工作。他堅持不懈地向州長寫信請求撥款,最終為獄友建立了全新的圖書館,還幫需要的獄友拿到學歷。他通過努力給監獄來了不一樣的活力,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希望。就像那個在各個監獄流串的年輕人,在安迪的幫助下通過努力改變自己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可惜在電影里,他因為知道安迪案子的真相而被典獄長所殺害。也正因為這樣,安迪下決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前往自由。當安迪在電閃雷鳴之夜,穿過地洞和下水道,來到小溪,最終在大雨中仰天長嘯,這個場景令人動容。
希望是一種堅持,使靈魂深處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釋。瑞德在安迪離開之后,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用一番真誠的話語重獲了自由。40年過去了,世界早已日新月異,他也曾感到惶恐和迷茫。但是,他沒有像老布一樣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秉著對朋友的,他與安迪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海灘擁抱重逢。
電影悄然落幕,思緒飄蕩起伏。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體制化之下,每個人的境遇不同,在于怎么選擇。如果心懷希望并為之努力,最終有可能收獲美好的生活。但如果放棄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在這忙碌的世界里,保留一份希望,為夢想而奮斗。也許結局未知,可能不盡人意,但如果不嘗試,又如何能有新生的可能呢?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3】
早就聽說《肖申克的救贖》好評如潮,這個星期特意看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也確實讓我印象深刻。
片中的主人公銀行家杜佛蘭因為被陷害,從而被送進了肖申克監獄。一開始他沉默寡言,而第一個與他說話的人就是瑞德。他告訴杜佛蘭,進入肖申克監獄的人基本上都沒犯事,而他,也就是瑞德,是肖申克監獄中唯一一個有罪的人。后來,杜佛蘭的才識得到了典獄長賞識,成了監獄中的一名會計。在此期間,他不斷結外界寫信辦理一系列的證件,從而這個世界上多了一個人,這個人有身份證,有證照……可現在又還沒有這個人,需要杜佛蘭出獄,這個人才真正存在。而這個人并非身無分文,典獄長進行的非法的洗錢活動的銀行戶頭就是他的。
在影片的最后,杜佛蘭從一個隧道、一個他挖了二十年的隧道爬出了監獄,并從下水道中行了500米。他最終獲得了自由,并且將典獄長的犯罪證據寄給了警察局。典獄長自殺身亡,瑞德得到了假釋,得到了自由。
片中緊緊圍繞救贖、自由的中心,表現了杜佛蘭對自由的強烈渴望。這兩個詞好像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遙遠,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沒有什么能限制我們,除了我們的權利與義務,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去自我救贖。可在影片中反映的社會,沒有所謂的公平正義,人們眼中在乎的似乎只有錢,沒有犯罪的人住在監獄中,過著艱難的生活,而真正有罪的人大搖大擺的坐在權力的椅子上。
自由也許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許我們在課間十分鐘時,就能感受自由。片中的圖書管理員就是如此,監獄的高墻限制住了他的自由,開始時都想拆掉它,而當他在這里生活了五十年后,對這堵高墻又是那么的依賴。也許他覺得在監獄中比外界生活得更自由,以至于他獲得假釋的消息后是那么的悲傷,那么恐懼,就好像要把他趕出他的家一樣,牽動著他的心弦。無論他曾經犯下什么滔天大罪,當他想再次犯錯時卻在杜弗蘭等人的引導下打消了這個念頭,那個讓他逃避外面生活的念頭。他放棄了那個念頭,他最終走出高墻,卻還是沒能戰勝自己,因為他早已絕望認命,也許已經習慣,所以他沒有想過出來的這一天。他從不奢求什么,即使面對死亡也毫不畏懼,所以他結束了他的生命。可杜佛蘭卻不這么認為,他雖在典獄長手中辛苦地工作,卻心心念念地是外面的生活。沒有什么事情會阻止他,以至于他用一把小破錘,鑿通了一條瑞德口中500年都打不通的隧道。回到外面的社會,他就不再是杜佛蘭先生了,他在獄中做的一系列準備工作,那個徒有其名的人,現在真正存在了。
杜弗蘭仰望著自由,也許監獄限制了他的人生自由,甚至社會的體制限制了他的精神自由,但是他并沒失去希望,沒有希望的生活是灰暗的沒有意義的。正是因為有著對自由的向往,含著對自由的希望,他才能用小破錘,鑿出了瑞德口中500年都鑿不開的洞。對于瑞德來說,他覺得生活已經失去了希望,所以這個目標對他來說是多么的艱難,在19年近20年的監獄生活中,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希望,這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正是如此,杜弗蘭才有資格獲得成功。
不要過度的依賴某一事物,它會限制你的自由;不要過分自由,不然遲早會失去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4】
這就是生活
任何人的內心都是看不透的
肖申克監獄內又來了一批新的囚犯,此時他們被夾道歡迎,臉上惶恐或者死氣沉沉。老的囚犯們顯得漫不經心,他們又在下籌碼了——今晚誰是第一個哭的新人呢?
第二天一早,瑞德不得不賠了幾根煙,這是他第一次猜錯。瑞德打量著讓他賭輸的年輕人,他臉上的不合群竟并不代表著無法集中精力的恐慌。
年輕人果然是被冤枉而入獄的。已是朋友的瑞德和安迪開始互相了解對方。在瑞德眼里,安迪才華橫溢并且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已經成了獄長的財務助手。安迪讓瑞德幫忙弄來了一個錘頭,但安迪不愿說他的用意,瑞德想:“這東西就算是600年也無法鑿出隧道吧。”
直到后來,瑞德發現自己并沒有看透安迪。安迪在幫獄長,安迪還是靠著錘頭砸開了墻壁。不過還好,安迪確實是個善良人。
事實上,任何人的內心都是看不透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面具之下,我們所謂的了解,只是了解這個人的面具而已,面具后面我們盡可以藏起自己的秘密。那些怕見到光的秘密或是慢慢滋生,或是漸漸地消失。只怕時間長了自己也被欺騙了。
忍者無敵
枯燥而且充滿暴力的監禁生活該怎樣適應?又一位號啕大哭的新犯人被巡邏長打死了。見怪不怪的只是埋怨幾句,另一些新來的犯人卻倒吸涼氣。每天的勞動不容片刻懈怠,因為你是囚犯,所以監工們并不把你當人看待。
忍!就算連法律都不會庇護囚犯,囚犯們也要把自己當人看待。看看那些在監獄里混得風生水起的頭頭,也都是從被欺壓的對象開始的。當然也有深得人心的老犯人,他們靠寬容和深沉撐起自己的名譽——瑞德算是一個。作為一個人應更多地向后者靠齊,你看那些新來的犯人就像是當初的自己,怎能狠下心去傷害他們?盡管監獄是一個教人更殘暴的地方。
安迪忍了下來,他靠自己的才干試圖化解監獄里的陰影。任何一個人都應該要有一技之長來保住自己的飯碗,不管是打架還是勸架都需要一定的火候。只是監獄里已堆積了幾百年來的怨恨,想靠自己化解尚欠缺知音的共鳴。拯救不了別人,就拯救自己吧。
安迪在雷電的掩護中爬過冗長的下水道,瘋狂的大雨就像是在為忍者的出頭之日描畫背景。
希望總在前方
自由在哪里?這對肖申克監獄里的人來說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好多人都被關了幾十年了。瑞德這樣評論眼前無法逾越的高墻:“起初你恨它,再后來你開始習慣了它。很久以后,你不能沒有它。這就是馴化。”
有個善良的老人假釋出獄了,他發現以前的東西全變了樣,自己就像是從上個世紀來。盡管他懷著滿心的欣喜,但他發現他甚至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他希望自己沒有來過這個紛繁的世界,希望回到高墻里,最后他選擇了在自己局促的房間中懸梁自盡。瑞德也假釋出獄了,但他發現自己無法改變上廁所先報告的習慣——他并沒有真正獲得自由,他的心仍被關在肖申克之中。
當自由來到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去適應和使用它?
不過希望總會在前方。瑞德下定決心離開了自己的職位,到了與安迪約定好的大樹下。他從一封信中得知安迪越獄后取出了獄長的黑錢,移居到了一個太平洋的小島上。這才是他該有的生活。
兩個老友在美麗的海島上重逢了,他們身后的那片海讓人看到了自由的磅礴氣息。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5】
《肖申克的救贖》有它思想上的高度,也引人深思。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說生活可能隨時會給我們一記重擊,讓我們爬不起來,就算你呼天喊地也無濟于事,因為除了你自己沒人能幫你。于是,很多人在生活的強壓下變得世俗冷漠,抱怨暴躁,成為一個被淹沒在人海中的砂礫,所以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渴望,對人生的追求夢想的追逐。
現實我們總要面對,就像是安迪被誣陷入獄一樣,除了面對就是自殺。好長時間以來,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觸,在大家抱怨的同時他在院子里悠閑散步,就像在公園里一樣,內心的波濤洶涌讓安迪靜下來,他沒有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等死,而是悄悄的把希望的種子植入內心。
面對監獄殘酷的現實安迪利用自己的老本行在監獄中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圖書館、考試讀書讓大多數人看到了希望。我記得這個影片最深的一句話“人或者忙著去活,或者忙著去死”。冤獄的錯判和典獄長的不負責任使安迪的出逃變得師出有名,他欠的已經還了,剩下的就是好好活著,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夢想。最終他爬過骯臟的下水道,滌盡罪惡,在彼岸重獲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6】
假期,利用晚間的時間,認認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贖》看了一遍。這部拍攝在十幾年前的美國電影給我的感受遠遠的超過了我的預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豐富,也更能明白許多非直觀性的電影資料。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開始學著去懂得“期望與生活”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融洽在一齊的這組關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認為這只是一場杯具,一次冤案,一次花費了一生的代價,用去了未來無數可能的機會的莫須有的“救贖”。當看到那個知曉真相的年輕罪犯出現,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實際,聯想到瑞德說的整個監獄除了他之外都是無罪的類似于玩笑話的時候,我想這實在是一場開的有點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代價最大的一次“救贖”——用時間,用著可能創造無數未知的未來的時間去救贖,去贖罪。無論是從影片本身,還是以我個人的閱歷,用盡自由與未來為代價,我想,我是承擔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從一個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到一個完全沒有自由的囚犯,開始我猜想或許是瑞德說的體制問題,他被誣陷為殺妻,被判處無期。一個前途無限的身份,轉眼到了暗無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與瑞德的也是不謀而合的——他必須會是最難承受監獄第一晚的那一個人。不僅僅是因為他看上去體質弱些,更主要的是因為身份的變化太大。然而,瑞德輸了,我也輸了,輸的很徹底。他不僅僅不是最初的那個,并且似乎他反而成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個,也是最有期望的那一個。起初,我是很難知曉他的期望,他的精神來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漸進行,直到結局慢慢到來。
十年,二十年,以我此刻的年齡也僅僅是經歷過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認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給了一個紅章,一個瑞德申請假釋駁回的紅章。不明白來自何方的勇氣,不明白從哪里到來的期望:刻棋子,教“學生”,辦圖書館,幫忙_____,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時間堅持挖出了一條瑞德認為需要六百年時間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壓力”,“時間”,這是安迪認為堅持挖的最關鍵的東西,他也確實如此過。這在影片臨近結尾時經過瑞德點出的生存根本,這影響著同一間房內瑞德與布克斯不一樣歸宿的關鍵,這被安迪說成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的哲理成為了表面的點睛處。
在這部時長達二個小時的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當然不止幾個,而是異常豐富的。而最終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可是主要是安迪,瑞德,與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標,夢想來講,他們是截然不一樣的,可是卻也都給了我很深的感悟與觸動。
很多的時候,我是不怎樣愛看電影的,因為我覺得電影讓人不像人了。幾十年的光陰,在電影里,只是兩個多小時而已,每一個十年只是換來了一個紅章。我其實是害怕這種生活的。而也正是這兩個小時,這些略微的苦難讓我都不怎樣愿意堅持下去,何況安迪他們應對的是真實的二十年。沒有自由,掩蓋著期望,前方仿佛沒有多少的盼頭,我很難想象這種比貧窮,挫折更深沉的東西。
典獄長對安迪說,讀《圣經》能獲得救贖,信上帝能獲得庇護。然而罪人還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實也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若必須要說他多么偉大,必須要辯稱上帝多么萬能,倒不如去實實在在感激一個人,感激一個真實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這個運輸車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帶來的那把小錘子,或許故事是需要改寫的。正如結尾處安迪迎著閃電用石頭砸出那個洞,錘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這么一個洞,一個關于期望的洞罷了。
肖申克的救贖初中觀后感范文【篇7】
當安迪懷揣著巨額支票和自由的夢想,鉆進那條開鑿了二十年的隧道,爬過足有五個足球場之長的污水管道,最終到達監獄外的那條小河時,影片中暴雨大作,電閃雷鳴,令人不得不為之振奮。
看到此處時,我只感到血脈憤張,胃壁變薄,夜宵吃下的羊肉牛筋鴨血魷魚菠菜白菜豆腐粉條在胃中劇烈翻騰,令人漲痛難忍。
影片確可激勵志氣,宵夜也稍稍過量。
這張影碟是向笨蛋借的,作為答謝,我請他宵夜。這里我叫他笨蛋,并非說他就是一個笨蛋。也許可以說,事實上恰恰相反,只是我實在想不出更合適的詞來稱呼他。在火鍋城,他不停的喝著啤酒,不停的說話。滿桌的菜,看得人心疼。
生活夠不夠好?是不是只是看上去不錯?該不該找個人來愛?僅僅有愛就夠了嗎?需要錢嗎?錢能不能買來幸福?多少錢才足夠?為什么我們必須選擇這樣的生活?
面對他的問題,我不停的涮羊肉,涮牛肉,涮一塊一塊顫抖的豆腐,涮一根一根晃動的粉條。
生活就像是吃飯,不停的吃不停的吃,有時吃過了頭,我們卻從不想是為什么。
說出這樣的話,只能說明他有些醉了。我想。但有一點他說得很對,我的確吃過頭了,身體里塞滿了菜肴。
這時,他說:活到現在,我覺得自己成了一個殼。什么都沒了,只是個空殼。
回家已是深夜,四周寂靜得只剩下我一個人的聲音。我把影碟放進機器,按下播放鍵。兩個多小時,我一直沉浸在故事里。有一點也許跟別人不同,我沒有把自己假想成安迪,而是跟隨著瑞德,直到來到海邊。
瑞德的確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家伙。尤其在他咧嘴笑時,其后槽牙輕咬著腮幫內側的表情堪稱經典,可以說那是集寬容、深沉和熟稔人情世故等男性特征于一體的標志性表情。影片中,他以一種歷經滄桑的口吻談論著肖申克監獄高高的圍墻:“起初你恨它。再后來你開始習慣了它。很久以后,你不能沒有它。這就是馴化。”
也許正是從那一刻起,我變得不那么喜歡他了。因為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曾幾何時,我們也曾用世故的口吻開導沖動的少年,也曾說出這樣的話:“希望是個危險的玩藝兒,你最好忘掉它。”
在片中,安迪不斷的勸說瑞德別失去希望。其實,瑞德何曾失去過希望。你看面對假釋委員會時辯解的口氣,你看他被宣布不許假釋后落寞的神情。不,他只是在經歷了無數個失望后失去了追求希望的勇氣。也許在我們年少的時候就該有人告誡我們:生活永遠比我們所想象的艱辛;也許當我們遭受第一次挫折的時候就該有人叮囑我們:在我們不斷失去時別忘了保管好兩樣東西——希望和勇氣。
應該說,瑞德的獄中生活并非了無生趣。說一句笑話就可以換來快樂,打一個賭就可以帶來刺激。更何況在眾多的獄友面前,他可以自豪的宣稱:你想要什么,我就可以幫你弄到手。他是肖申克監獄里的一位成功的商人。正如我們許多人一樣,他的生活并不是沒有意思,只是毫無意義。
影片最后他終于被假釋了。
當他請求超市經理批準他去小便時,經理和顏悅色的告訴他,小便這種事不許要請假。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并沒有自由,他的心仍然被監禁在肖申克。
真該感謝安迪,他讓瑞德在這一次選擇了逃亡。在影片的結尾,不管瑞德是否到達那座沒有記憶的島嶼,他都已經自由了。
他心中的那海,已經無邊無際的藍。
片尾的字幕一行行打出來。我突然發現瑞德的扮演者名為FREEMAN。這讓我啞然失笑:原來,我們就是這樣的FRE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