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alfway]∶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若中道而歸。——《后漢書·列女傳》
(2)[mean]∶中庸之道
(3)[Madhyma-pratipada][佛教]∶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據(jù)認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于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1).半途;中途。《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唐孟郊《審交》詩:“結(jié)交若失人,中道生謗言。”元范子安《竹葉舟》第二折:“中道迷蹤何處問。”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復次為伊蘭、埃及,皆中道廢弛,有如斷綆,燦爛於古,蕭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禮記·曲禮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鄭玄注:“道有左右。”孔穎達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李紳﹞鎮(zhèn)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為前騶所拘。”清鄒弢《三借廬筆談·尋夫》:“香港市上來一婦,年三十餘;擕一女,僅九齡,流離中道,菜色可憐。”
(3).中正之道。《孟子·盡心下》:“孔子豈不欲中道哉?”趙岐注:“中正之大道也。”唐柳宗元《時令論下》:“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于后。”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謂中道。”
(4).猶言折中。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電諭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亂殺,中道而行,取一個巧,便是派出一隊兵士,駐扎在教堂周圍。”
(5).黃道。《史記·天官書》:“月行中道,安寧和平。”《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
(6).佛家語。大乘諸宗謂無差別、無偏倚的至理。即離開空、有或斷、常等二邊的實相。《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説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宋梅堯臣《送梵才吉上人歸天臺》詩:“蓋欲守中道,焉能力損裁。”
合乎道義。《禮記·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孔穎達疏:“從容閒暇而自中乎道。”《漢書·董仲舒?zhèn)鳌?/font>:“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明楊慎《丹鉛總錄·人品·尹和靖對宋高宗》:“儒者對君之言,從容中道若此,所養(yǎng)可知矣!”
中的解釋中ō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中原。中華。在一定范圍內(nèi),里面:暗中。房中。中飽。性質(zhì)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輟(中途停止進行)。中等。中流砥柱。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在研究中。
道的解釋道à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指法則、規(guī)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術(shù)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方法,辦法,技術(shù):門道。醫(yī)道。指“道家”(中國春秋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