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論語·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漢書·蕭望之傳》:“圣王之制,施德行禮,先京師而后諸夏,先諸夏而后夷狄。”宋王安石《河北民》詩:“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魯迅《墳·論“*!”》:“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風氣漸漸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2).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國語·鄭語》:“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唐韓愈《毛穎傳》:“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唐聶夷中《行路難》詩:“莫言行路難,夷狄如中國。”
(3).視為夷狄。《公羊傳·桓公十五年》:“皆何以稱人?夷狄之也。”《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論》:“以五代之君而視十國,夷狄之則未可也。”
夷的解釋夷í中國古代稱東部的民族:東夷。九夷(古時稱東夷有九種)。中國舊時指外國或外國的:華夷雜處(?)。平,平坦,平安:化險為夷。弄平:夷為平地。消滅:夷滅。族夷(誅殺犯罪者家族)。等輩:“諸
狄的解釋狄í中國古族名。春秋前,長期活動于齊、魯、晉、衛、宋、鄭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因為他們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稱“北狄”(亦作“翟”)。秦漢以后,中國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古代最下級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