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id]待人接物秉性平和
溫和寬厚。儒家認為這是《詩經》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義之所在。后來也被一派人當作對所有詩作的要求。《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后漢書·方術傳序》:“如令溫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詩》教者也。”清顧炎武《日知錄·直言》:“《詩》之為教,雖主於溫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諱者。”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孔子曾盛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詩以悱惻*、溫柔敦厚為主;擴大開來,中國的思想,也都以中庸為主。”
溫柔的解釋溫順體貼性情溫柔詳細解釋.溫和柔順。《管子·弟子職》:“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宋柳永《少年游》詞之四:“心性溫柔,品流詳雅,不稱在風塵。”《水滸傳》第二一回:“你不合是個
敦厚的解釋脾氣和性情憨厚,忠厚她為人溫柔敦厚詳細解釋.誠樸寬厚。《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宋蘇軾《上富丞相書》:“剛健而不為強,敦厚而不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王西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