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蜉蝤”。1.蟲名。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褐綠色,有四翅,生存期極短。《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毛傳:“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漢書·王褒傳》:“蟋蟀俟秋唫,蜉蝤出以陰。”顏師古注:“蝤音由,字亦作蝣。”晉郭璞《游仙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柯靈《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否則只好朝生而暮死,與蜉蝣同壽。”
(2).比喻微小的生命。明許自昌《水滸記·聚義》:“云天誼,詎可量,匡救蜉蝣離虎狼,復垂憐閫內荊釵,使夫妻團圓無恙。”
(3).比喻淺薄狂妄的人或文辭。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今人未窺韓柳門戶,而先掃六朝;未得李杜皮毛,而已輕溫李:何蜉蝣之多也。”何啟胡禮垣《曾論書后》:“此而羣喙猶未息也,吾請質諸圣訓以掃俗學之蜉蝣,稽諸圣言以靖偽儒之簧鼓。”
(4).猶浮蟻。浮于酒面上的泡沫。五代譚用之《貽費道人》詩:“碧玉蜉蝣迎客酒,黃金轂轆釣魚車。”
蜉的解釋蜉ú〔蜉蝣〕昆蟲,幼蟲生在水中,成蟲褐綠色,有翅兩對,在水面飛行。成蟲生存期極短,交尾產卵后即死。〔蚍蜉〕見“蚍”。部首:蟲;
蝣的解釋蝣ó〔蜉蝣〕見“蜉”。部首: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