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譌火”。1.怪火。《山海經·西山經》:“﹝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郭璞注:“譌亦妖訛字。”袁珂校注:“譌火,即怪火也。”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詩:“瘴氛恒積潤,訛火亟生煅。”童宗說注:“訛火,野火也。”
(2).指磷火。清俞樾《倪烈婦傳》:“鬼車繞樹而能飛,訛火因風而明滅。”
訛的解釋訛(訛)é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以訛傳訛。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謠言:訛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感化,變化:
火的解釋火ǒ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燭。火源。火焰。煙火。火中取栗(喻為別人冒險出力,而自己吃虧上當,毫無所獲)。緊急:火速。十萬火急。指槍炮*等:火藥。火炮。發怒,怒氣:火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