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觀后感作文700字5篇
《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課教師馬修。這部影片講的是一群被人們認定為“無藥可救”的孩子在代課教師馬修的教導下,學會了互相幫助,尊重師長并組建了合唱隊的故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觀看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觀后感作文700字【篇1】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好老師和一位“壞老師”的故事,通過鮮明的對比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并懂得了一些道理。
先講這位“壞老師”吧。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不懂學生、可惡至極。他平時只會一味地體罰教育學生,而不懂用規范的言行舉止去引導,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做。讓我十分痛心又揪心的是,長期用這種懲罰式管理會帶來惡劣的結果。影片中有位同學在一次惡作劇時,沒想到卻把老師的眼睛給弄瞎了;在追究責任的時候,這位學生竟然跟報名老師隨便報了一個學生。真是好笑至極,讓人覺得一味地體罰教育必將適得其反。
那這位“好老師”又是怎么做的呢?他的教育方式和“壞老師”截然不同。面對皮埃爾的種種小把戲,他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包容對待,并真情溝通。比如,有次皮埃爾往他頭上扔墨水,他使用了包容引導,通過溝通鼓勵這位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皮埃爾終于被感動了,改掉了一些壞習慣。
可見,管理學生選對方式是多么重要。尊重學生,都與學生溝通,加以言行引導,遠遠勝過那種“叫破嗓子”、“手口并用”體罰教育。當然,作為學生也要理解老師的“苦心”加“用心”,一起行動。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觀后感作文700字【篇2】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身為教師的人必須要看的一部經典電影。這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里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男主角——馬修,他也只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自已獨特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已那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他的作為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夸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一開始,馬修剛來到了輔助學院里,受到了同學們的惡作劇,被同學們罵成了“光頭”,可內心寬容大度的馬修,卻從來不斤斤計較,而是一再地去鼓勵他們,表揚他們,因此,他才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馬修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人來對待,來尊重,來相處。電影中,馬修管的班上有著這么一批讓老師們頭痛不已的學生:打傷馬桑大伯的樂格克,小不點兒貝比諾,頑皮搗蛋的佩皮諾,古怪固執的莫杭治……面對這樣一群幾乎沒有把老師放在眼里的學生們,一味胡鬧的孩子們,輔助學院的人都采取了體罰,緊閉。但他——馬修,一個失業的音樂教師,而且當時他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代課老師,選擇了教育孩子。
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師,發現了學生們都十分喜歡唱歌,其中,一個叫皮埃爾的男孩有一副好嗓子,這就是“黃金”,但它被埋在土里,如果沒有人把它挖掘出來,就永遠無法顯示它的光芒,但馬修把它挖掘了出來。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只有你帶著寬容的心態,大度的心理,一切都會被你的寬容所感動,所謂“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觀后感作文700字【篇3】
很有幸,借著繼續教育的機會我能和老師們一起欣賞了這部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著一個學監和一群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讓我好感動!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干凈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著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里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干點事情。他喜歡音樂,于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著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系,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溫和的作風改變著什么,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松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溫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圣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讓我很受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后帶著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并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樂的,可雖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著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溫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臺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觀后感作文700字【篇4】
終于完整地觀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這要感謝暑期師德學習活動。之前很早就知道了這部電影,但一直沒有心思去看,原因簡單地可笑——影片名稱太土,以為又是以中國農村教育為題材的電影,諸如《鳳凰琴》之類。為什么對此類電影有抵觸?倒不是電影不感人,而是太感人,感人得沒法學,離自己的工作生活太遙遠,看后除了感動,沒留下多少東西。但《放牛班的春天》不是這樣,影片中沒有哪個老師帶病堅持上課,直至倒在講臺上;沒有哪個扎根山區數十年,誓志把青春和生命灑在大山深處。就是這么一部情節簡單、事跡平常的電影,卻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引發了對教育的遐思。
影片主人公馬修是一個失意的音樂家,為了謀生,他來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學校擔任學監,同時任音樂教師。這所學校的學生是一群問題兒童,撒謊、打架、偷竊、抽煙、粗口、捉弄老師、欺壓同學,種種劣行,不一而足,就如校名所示,是沉在池塘底部的一堆頑石。在絕大多數人眼中,甚至是家長眼中,這是一群不可救藥的兒童。因此,學校盛行的教育方法是“行動——反應”。這是一種以懲罰為唯一手段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似乎是建立在某種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的:通過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采用外部強制的懲罰制裁,讓學生產生痛苦的、恐懼的感受和記憶,從而遏制自身錯誤行為的發生。表面看來這種理論很有道理,但實踐證明效果很差,學生并未由于受到懲罰而變得文明,“以暴制暴”演變成了“軍備競賽”,學生受到的懲罰越重,行為變得越惡劣,行為越惡劣,受到的懲罰就更重。這簡直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家勞改所,學生被任意地打耳光、揪耳朵、關禁閉、連坐受罰,任意地剝奪娛樂、休息的權利。而學生同時也竭盡所能反抗這一切:咒罵、撕咬、刺傷老師、漫畫丑化校長、……。
影片用形象的手法宣告了懲罰教育的失敗。這時,馬修來了,他用一個教育實驗以及與校長的約法三章,居然使奇跡產生了:這群頑劣的兒童逐漸變得溫和、謙遜,甚至感恩。馬修的實驗很簡單,他利用自己的特長把這群孩子組成一個合唱團,同時向校長哈珊要求:他的學生如果犯事由他來查找肇事者,用他自己的方式來懲罰,但肇事者的姓名要由他保密。
馬修成功了。在感動之余,我不由地想:懲罰教育為什么會失敗,馬修的教育為什么會成功?懲罰雖然有威懾力,但沒有觸動學生的心靈,學生的行為受到遏制不是出于內心意愿而是迫于外部的威脅。學生的內心是抵觸的,隨著年齡的增強,逆反心理越來越強,其報復式的破壞行為也越來越激烈。蒙丹的縱火惡行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蒙丹被懷疑偷竊了校長的公款,遭到了極不人道的虐待:被校長狂抽耳光,并在無證據情況下鋃鐺入獄。事后雖然無罪釋放,但仇恨之火已被點燃,終于演成一場熊熊大火,把學校宿舍燒成灰燼。
而馬修的做法恰恰相反。馬修會“包庇”自己的學生。學生犯錯他會替為掩飾,這讓習慣了“一有錯就受罰”的學生在驚訝之余充滿感激。別的老師懲罰手段不是打就是關,而馬修的“懲罰”別出心裁:由于一個學生的惡作劇,一位老師的眼角被刺傷了,馬修讓這個學生去照料這位老師直到痊愈以示懲治,學生被受傷老師的仁慈、寬容感動了,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在校長哈珊眼里,這群學生不是人,至少不是正常的人、平等的人,懲罰過程類似于馴獸;在馬修眼里,每個學生的錯都是可以原諒的,不應該受到冷酷無情的肉體虐待、精神摧殘。在哈珊眼里,這群學生是社會的殘渣、垃圾,未來的罪犯,這就是明知證據不足還要把蒙丹送進監獄的原因;而在馬修眼里,這群孩子雖然素質差些,但每個人都有用,個別甚至是天才。在他的合唱團里,人人都有分工,一句都不會唱的佩皮諾做了他的“指揮助理”,五音不全的被光榮地任命為“樂譜架”,而莫杭奇,擁有天使臉蛋、魔鬼心腸的莫杭奇,在馬修這位伯樂的栽培下,日后成了法國著名音樂家。我在馬修與學生的相處中,讀到了慈愛、尊重、寬恕和堅持。我想,這就是馬修成功的原因吧。
在馬修的教育中,合唱團是不可缺少的載體或紐帶。音樂本身具有震撼心靈、蕩滌靈魂的作用,在音樂的熏陶下,這群頑劣學生變得安靜、平和,開始憧憬、向往自由的生活、美好的事物。有的影評說音樂在馬修的教育中起了決定作用,我不敢盲從這個觀點。我看過其他一些教育勵志片,影片也講述一些教育成功的故事,但所使用的教育載體不一定是音樂,可以是足球、籃球、朗誦,或別的什么。給我的啟示是:要想使散沙一盤的玩劣學生積極向上,必須開展某項集體活動,諸如合唱團、樂隊、球隊,等等。
以上的遐想都是在觀后完成的,而在觀看過程中則完全被貫穿始終的優美旋律陶醉了。主題曲《哦,黑夜》被孩子們甜美的嗓音演繹得如同天籟之音,不禁令人泫然欲淚、蕩氣回腸。這是這部電影比較成功的藝術特色之一。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個人觀后感作文700字【篇5】
一個名叫“石池”的學校有著一群特別的學生,他們就像校名一樣:掉落在池底的頑石。所有的老師都管不住他們,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長的暴力管理。孩子們就這樣活著。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復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后又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象征。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后,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成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梁——音樂。那雖然不是什么名曲,只是為孩子們普寫的樂章,但它同樣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碼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里那群頑劣孩子讓我厭惡,可后來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天籟之音,是愛的天空里最動人的樂章。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記得一些凌散的,與主題絲絲連連纏繞,卻又無關緊要的片斷。還記得那個五音不全,吹口琴,唱著“禿老頭,禿老頭,你死定了……”的那個孩子,還記得那個個子很小,不會唱歌的孩子,也還記得那個已經不能用五音不全來形容,讓人無法聽的孩子……他們都受到了馬修老師的音樂肯定,雖然有點沾不上邊:女中音,指揮助理,譜架。但他們都被音樂所震撼,洗禮了心靈。
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著凈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復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優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為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于這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讀過一些關于該片的評論,許多人認為是法國電影受“新浪潮”影響以來的一次回歸。因為該片運用的是最簡單最古典的技法,通過走“人性”和“溫情”的路線獲得觀眾的青睞。的確,正如一位電影評論家所言:“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劇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著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