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婀”。《文選·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風靡云披。”李善注:“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阿郍”。明徐渭《題<折花美人圖>》詩:“高髻阿那長袖垂,玉釵彷彿掛羅衣。”王闿運《采芬女子墓志銘》:“身嬌阿那,非關石尉之珠;頰薄分明,略比蕭宮之醉。”
(2).舒徐貌。阿,通“婀”。《文選·王褒<洞簫賦>》:“其奏歡娛,則莫不憚漫衍凱,阿那腲腇者也。”李善注:“阿那腲腇,舒遲貌。”
(3).茂盛貌。阿,通“婀”。《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桂黝鯈於南北,蘭芝阿那於東西。”張載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三國魏曹植《社頌》:“靈稼阿那,一禾千莖。”
(4).唐代樂曲名。明楊慎《藝林伐山·阿那紇那曲名》:“李郢《上元日寄胡杭二從事》詩曰:‘戀別山登憶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層。謝公留賞山公喚,知入笙歌《阿那》朋。’劉禹錫《夔州竹枝詞》云:‘楚水巴山煙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緑蘿。’《阿那》、《紇那》,皆當時曲名。李郢詩言變梵唄為艷歌,劉禹錫詩言翻南調為北曲也。‘阿那’皆葉上聲,‘紇那’皆葉平聲,此又隨方音而轉也。”
指示代詞。猶那,那個。唐李白《相逢行》:“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宋楊萬里《過南蕩》詩:“垂楊一徑深深去,阿那人家住得奇!”周汝昌注:“阿那,阿讀入聲如‘屋’,發語詞,無義。阿那,亦作‘兀那’,元曲中多見。”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詁箋九》:“﹝阿那﹞李白:‘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阿那,猶言若個也。”
鮮卑族姓氏。北周有阿那瓌,見《周書·楊寬傳》。
阿的解釋阿ā加在稱呼上的詞頭:阿大。阿爺。阿爹。阿羅漢。阿毛。阿婆。阿弟。阿姊。部首:阝;
那的解釋那à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那里。那個。那樣。那些。那時。那么。這那ǎ同“哪”(一)(中國大陸地區已不用)。這那è義同(一),“那”和“一”連讀的合音,但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