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哀毀瘠立”。形容因居親喪悲損其身,瘦瘠如骨骸支立。語本《后漢書·韋彪傳》:“父母卒,哀毀三年……服竟,羸瘠骨立異形。”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shí)遭大喪……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唐張鷟《朝野僉載·補(bǔ)輯》:“﹝崔渾﹞丁母艱,勺飲不入口,哀毀瘠立。”《儒林外史》第十二回:“遽公孫哀毀骨立,極盡半子之誼。”
哀毀的解釋謂居親喪悲傷異常而毀損其身。后常作居喪盡禮之辭。《后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寑。”唐司空圖《唐故太子太師盧公神道碑》:“丁內(nèi)憂,哀毀逾禮,士大夫莫不感傷。”
骨立的解釋形容人形貌極為消瘦憔悴骨立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寢不食,以至骨立。;;《列子;仲尼》詳細(xì)解釋.形容人消瘦到極點(diǎn)。漢劉向《說苑·修文》:“﹝子路﹞遂自悔,不食七日而骨立焉。”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