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alkfontackandforth]∶徘徊,走來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2)[hesitate]∶猶豫不決
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宋·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1).徘徊。《詩·王風·黍離序》:“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屬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來,悲號慟哭。”魯迅《三閑集·革命咖啡店》:“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
(2).盤旋貌。《莊子·天運》:“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成玄英疏:“彷徨,迴轉之貌。”宋蘇軾《清風閣記》:“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
(3).優游自得。《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成玄英疏:“彷徨、逍遙,皆自得逸豫之名也。”《韓詩外傳》卷五:“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漢王褒《九懷·匡機》:“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
(4).謂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漢班固《*通·宗廟》:“念親已沒,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符離之役,諸軍皆潰,唯存帳下千人,某終夕彷徨,而先公方熟寢,鼻息如雷。”艾蕪《對目前文藝的一點感想》:“一些文藝工作者在*、‘*’橫行的十年中,受過害,成為驚弓之鳥,一聽見放松的弓弦,又要緊緊地張起,便不知所措了,拿著筆,彷徨四顧。”
(5).猶疑不決。魯迅《兩地書·致許廣平*》:“就只怕我一走,玉堂立刻要被攻擊,因此有些彷徨。”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十竹齋箋譜》第一冊,不久前出版,當時擬即奉寄,因你寄來的某個信封上寫著什么旅館名字,就‘彷徨’起來了。”
(6).蟲名。《莊子·達生》:“野有彷徨,澤有委蛇。”成玄英疏:“其狀如蛇,兩頭,五采。”
徬徨: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彷”。高步瀛李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唐谷神子《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后,未寢,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寧貌。明李東陽《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巴金《新生》:“我拼命掙扎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彷的解釋彷á〔彷徨〕猶疑不決,不知道往哪里走好。亦作“旁皇”。彷ǎ同“仿”,仿佛。部首:彳;
徨的解釋徨á〔彷(俷)徨〕見“彷”。部首: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