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文庫網

www.eastrubber.cn

電子課本查找:
語文課本
數學課本
英語課本
物理課本
化學課本
政治課本
歷史課本
生物課本
地理課本
科學課本
美術課本
音樂課本
體育課本
書法課本
更多
范文大全查找:
合同
申請書
各類稿件
工作計劃
工作總結
演講稿
主持稿
心得體會
辦公文秘
致辭講話
導游詞
祝福語
工作報告
條據書信
更多
作文大全查找:
讀后感
觀后感
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語作文
節(jié)日作文
日記作文
書信作文
題材作文
話題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導
文學閱讀
更多
語文基礎查找:
造句
臺詞
近義詞
反義詞
褒義詞
諺語
謎語
貶義詞
擬人句
排比句
對聯
百家姓
歇后語
繞口令
更多
百科知識查找:
星座運勢
美食推薦
旅游攻略
地方特產
熱門影視
健康養(yǎng)生
兒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識
禮儀知識
節(jié)日知識
理財知識
更多
?
首頁字典

擔字的意思

擔
拼音dān dàn dǎn
注音ㄉㄢ ㄉㄢˋ ㄉㄢˇ
部首扌部
總筆畫8畫 結構左右
筆順一丨一丨フ一一一統(tǒng)一碼62C5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擔(擔)dān(ㄉㄢ)

⒈ ?用肩膀挑:擔水。

⒉ ?承當,負責:擔負。擔任。擔當。擔待(a.原諒;b.擔當責任)。擔重任。擔風險。

其他字義

擔(擔)dàn(ㄉㄢˋ)

⒈ ?挑東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擔。

⒉ ?一挑東西:擔子。勇挑重擔。

⒊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一擔等于一百斤。

⒋ ?量詞,用于成擔的東西:一擔水。

其他字義

dǎn(ㄉㄢˇ)

⒈ ?同“撣”。

漢英互譯

dan、picul

造字法

形聲:從扌、旦聲

English

carry, bear, undertake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dān

〈動〉

(1) (形聲。從手,詹聲。本義:用肩挑)

(2) 同本義 [carry on a shoulder pole]

儋,何也。從人,詹聲。以背曰負,以肩曰儋。——《說文》。字亦作“擔”。

擔,負也。——《字林》

擔囊行取薪。——曹操《苦寒行》

負書擔橐。——《戰(zhàn)國策·秦策一》

(3) 又如:肩不能擔,手不能提;擔戴(肩挑頭頂)

(4) 背負 [carry on one's back]。如:擔簦(背著傘)

(5) 承當,承擔 [take upon]

吾擔悲也。——清· 林覺民《與妻書》

(6) 又如:分擔(擔負一部分);擔承(承擔);擔扶(擔當;扶助);擔杜(有能力承擔責任的人);擔干系(擔干紀。負責任)

(7) 另見 dàn

基本詞義

dàn

〈名〉

(1) 扁擔和掛在兩頭的東西 [carrying pole and the loads on it]

負擔荷以丈尺兮。——《楚辭·哀時命》。注:“荷曰擔。”

有賣油翁釋擔而立。——宋· 歐陽修《歸田錄》

(2) 又如:挑擔;擔仗(行李擔子。亦作“擔腳”,“擔杖”);擔頭(貨擔兩頭;一挑東西);貨郎擔

(3) 轎子 [sedan]。如:擔輿(肩輿)

(4) 肩負的責任 [burden;load]。如:重擔(沉重的擔子,比喻繁重的責任)

詞性變化

dàn

〈量〉

(1) 中國重量單位。舊制一百斤為一擔,今以百市斤為一市擔 [a unit of weight (=50 kilograms)]

但聞行路吟新詩,不嘆舉家無擔石。——李頎《別梁鍠》

(2) 用于計成挑的東西 [a load of]。如:一擔柴;兩擔米

(3) 另見 dān

康熙字典

擔【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音亶。與笡同。《玉篇》拂也。《博雅》擊也。

《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擔撟。《朱子註》擔撟,軒舉也。(擔)《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戰(zhàn)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左擔,地名。《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fā)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去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謂所負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註》丁暫反。

《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註》假之以杖,尊其爲主也。

以贍切,音豔。義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揭【卷十二】【手部】

高舉也。從手曷聲。去例切。又,基竭切

說文解字注

(揭)高舉也。見於詩者、匏有苦葉傳曰。揭、褰裳也。碩人傳曰。揭揭、長也。蕩傳曰。揭、見根皃。從手。曷聲。去例切。又基竭切。十五部。

返回

歷史搜索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