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子文庫網(wǎng)

www.eastrubber.cn

電子課本查找:
語文課本
數(shù)學(xué)課本
英語課本
物理課本
化學(xué)課本
政治課本
歷史課本
生物課本
地理課本
科學(xué)課本
美術(shù)課本
音樂課本
體育課本
書法課本
更多
范文大全查找:
合同
申請書
各類稿件
工作計劃
工作總結(jié)
演講稿
主持稿
心得體會
辦公文秘
致辭講話
導(dǎo)游詞
祝福語
工作報告
條據(jù)書信
更多
作文大全查找:
讀后感
觀后感
小學(xué)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英語作文
節(jié)日作文
日記作文
書信作文
題材作文
話題作文
作文素材
作文指導(dǎo)
文學(xué)閱讀
更多
語文基礎(chǔ)查找:
造句
臺詞
近義詞
反義詞
褒義詞
諺語
謎語
貶義詞
擬人句
排比句
對聯(lián)
百家姓
歇后語
繞口令
更多
百科知識查找:
星座運勢
美食推薦
旅游攻略
地方特產(chǎn)
熱門影視
健康養(yǎng)生
兒童教育
生活技能
口才提升
逃生急救
安全知識
禮儀知識
節(jié)日知識
理財知識
更多
?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zhàn)場。

出自明代李流芳的《黃河夜泊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zhàn)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

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xiāng)。

()

譯文

月光下黃河橫躺,月光下戰(zhàn)場似的黃沙漫漫。

轟隆隆的奔流翻騰不息,荒野伸向無盡的遠方。

書信難寄遙遠的會稽,去燕臺的路啊還很漫長。

我這樣長年的四處漂泊,竟再也不覺得是客居他鄉(xiāng)。

注釋

寒沙:寒冷的沙灘。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平野:平坦的曠野。

天荒:極言空間無盡或歷時久遠。

吳會:吳地的會稽,即作者故鄉(xiāng)。

燕臺:指燕京,今北京。明朝的京城。

創(chuàng)作背景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詩人離開客游經(jīng)年的南京,懷著“長路有時到”(《白門七夕》)的自信,北上京師應(yīng)試。當(dāng)時明王朝已處在風(fēng)雨飄搖、內(nèi)外交困的境地,朝政腐敗,閹黨專權(quán),地方勢力的反叛和農(nóng)民起義迭起。作者滿懷羈旅愁思和無路報國的憂嘆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鑒賞.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75

  一二句以寫意筆法揮灑出一幅幽美壯闊的黃河月夜圖。首句應(yīng)題而起,點明時間地點,用語平淡無奇,如隨口吟出,卻神完氣清,境界渾然,可謂發(fā)興高遠。詩人佇立月下,凝神遙望,但見黃河?xùn)|去,沒入蒼茫夜色之中;沿河兩岸,鋪展著一片沙灘,由于月光映照,沙灘顯得格外空闊綿遠,冷寂凄涼。眼前景象激起詩人沉思遐想,“似戰(zhàn)場”,則表明思之所向。寥寥三字,突兀而來,挾帶著深沉的嘆息,表達出詩人對國事時局的憂慮,隱隱透出一片報國之意。

  三四句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渲染水流的氣勢。“奔流”句承上聯(lián)“黃河”,奔流”一詞在此有二用:一是以“奔”之“流”指代黃河,從而避免字面重復(fù);二是狀水勢的湍急迅猛,道出黃河的特性。“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李白《將進酒》)其景象已經(jīng)十分壯觀,再加之聲音動地,就更令人心驚魄動,望河興嘆了。“平野”句承上文“寒沙”,描繪大河兩岸遼闊而蒼涼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廣大荒遠,似與天接,尤其在星月輝映的夜里,更給人以浩茫無垠的感覺。這一聯(lián)看似純寫景物,其實也融會著深沉的情思。那奔騰不息的河水,震天動地的水聲,像金戈鐵馬,千軍突進,似乎激起詩人心潮的波蕩、轟鳴;那連接著遠天的廣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閃現(xiàn)著王朝興衰、逐鹿?fàn)帒?zhàn)的情景,牽動著詩人的神經(jīng)。二句中,有動景有靜景,有物象有心聲,動靜相配,心與物合,極富于神韻。

  五六句寫作者面對喧囂的黃河發(fā)出的感嘆。劉勰云:“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王夫之也說:“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姜齋詩話》)正是由于眼前奔騰喧囂的黃河,似戰(zhàn)場的寒沙平野,刺激著詩人的感官,觸發(fā)他對時局和社會人生的思考,才使他慨然發(fā)出“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的感嘆。“燕臺路”,指作者進身受任、報國建功之路。“書難達”,見離鄉(xiāng)之遙遠;“路正長”,言前途之渺茫,真切表露詩人對家鄉(xiāng)親朋的思念和憂國傷事之情。有家難歸,有國難投,舉步維艱,詩人的境遇可算是困窘到極點了。此二句直抒胸臆,全是寫情,但透過詩句表層,南國的遼遠,北野的蒼茫和詩人南顧北望、引領(lǐng)長嘆的情態(tài)都鮮明可見。這種寓景于情的寫法,豐富了情感的內(nèi)涵,增強了詩的形象性。

  七八句寫作者對自己長期漂泊感到傷感。“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馬戴《灞上秋居》)漂泊已非一日,然而還得飄流下去。難以名狀的悲哀涌上心頭,詩人不禁發(fā)出痛苦的呻吟:“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xiāng)!”沉重的語調(diào)中。充滿夙志難酬的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傷感。全詩在哀嘆中結(jié)束,留下深厚的余味讓人品嘗。

  全詩由寫景入手,從視覺、聽覺的感受中展示黃河夜景,動靜相映成趣,既襯托出心境的凄清,心潮的激烈,又觸發(fā)起對自己處境的聯(lián)想。“書難達”、“路正長”語意雙關(guān),悵嘆深重,既透露出懷鄉(xiāng)卻難歸的無奈,也暗示了仕進目的的不易達到。作者還由此宕開一步,用欲擒故縱的手法,以久客異鄉(xiāng)之心竟“麻木”不辨,反襯出鄉(xiāng)情的深摯。詩中運用白描的手法,質(zhì)樸簡煉的語言,淺近率直的方式抒發(fā)游子的復(fù)雜感情,耐人尋味。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詩人、書畫家。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號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歙縣(今屬安徽)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三十二歲中舉人,后絕意仕途。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fēng)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學(xué)吳鎮(zhèn)、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亦工書法。 ...

李流芳朗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