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虛幻;不存在。
例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夢當(dāng)好處成烏有。——袁桷詩。
子虛烏有。
英nothing; naught;
⒈ 虛幻;不存在。參見“烏有先生”。
引《北齊書·文宣帝紀(jì)》:“譬諸木犬,猶彼泥龍,循名督實(shí),事歸烏有。”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jīng)》:“孟子 云:‘ 孔子 成《春秋》,亂臣賊子懼。’無乃烏有之談歟?”
元 袁桷 《次韻陳海陰》:“夢當(dāng)好處成烏有,歌到狂時(shí)近自然。”
鄭振鐸 《海燕·論武俠小說》:“它們把大多數(shù)的民眾,更麻醉于烏有的‘超人’的境界之中。”
⒈ 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虛構(gòu)的人物。烏有,無有,表示沒有這件事。作者藉齊心烏有先生之口,提出各種問題。
⒉ 比喻虛無、不存在的事物。
引南朝梁·蕭統(tǒng)〈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雖事涉烏有,義異擬倫,而清新卓爾,殊為佳作。」
《三國演義·第一七回》:「若將軍者,向?yàn)闈h臣,今乃為叛賊之臣,使昔日關(guān)中保駕之功化為烏有。」
近子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