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ontending;zig]∶彎曲
一條曲折的小路
(2)[tortuous;winding]∶委曲
巷道曲折
(3)[complications]∶復(fù)雜的、不順當?shù)那楣?jié)
這件事情里面還有不少曲折
(4)[flatter]∶違背自己本意的奉承
據(jù)經(jīng)正對,無所曲折
曲折:1.彎曲。《通典·州郡十三》:“巴山古捍關(guān),楚肅王拒蜀處。今縣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為名。”元柳貫《浦陽十詠·潮溪夜?jié)O》:“兩岸櫟林藏曲折,一篝松火照微茫。”《紅樓夢》第十七回:“其水愈加清溜,溶溶蕩蕩,曲折縈紆。”朱自清《荷塘月色》:“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
(2).委曲,詳細情況。《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夫創(chuàng)少瘳,又復(fù)請將軍曰:‘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fù)往。’”宋蘇洵《議修禮書狀》:“遇事而記之,不擇善惡,詳其曲折。”清魏源《圣武記》卷十一:“雖午夜必起披覽,召見軍機大臣,指示曲折,萬里如禁闥。”鄭振鐸《桂公塘》:“他是一個地理鬼,鎮(zhèn)江的全城的街巷曲折,都爛熟在他的心上。”
(3).猶宛轉(zhuǎn)。漢王褒《四子講德論》:“嘽緩舒繹,曲折不失節(jié)。”宋葉適《故知廣州薛公墓志銘》:“公曲折譬曉,又大悟。”清黃宗羲《<庚戌集>自序》:“夫明文自宋元以后,直致而少曲折。”秦牧《<語林采英>后記》:“他們能夠……歷歷如繪地描繪復(fù)雜事物,曲折自如地表達思想感情,幾乎沒有一個不經(jīng)過艱苦攀登的歷程。”
(4).曲意承順。《后漢書·趙典傳》:“朝廷每有災(zāi)異疑議,輒諮問之。典據(jù)經(jīng)正對,無所曲折。”《舊唐書·劉迺傳》:“執(zhí)事慮過龜策,文合雅誥,豈拘以瑣瑣故事,曲折因循哉?”
(5).指錯綜復(fù)雜的情節(jié)。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正惟作詩之多,則其中甘苦曲折,無不經(jīng)歷。”老舍《四世同堂》四五:“金三爺是愛面子的。不錯,他很喜歡這個外孫子。但是,假若這個外孫的祖父不是錢默吟,他或者不會花許多錢給外孫辦三天與滿月的。有這一點曲折在里面,他就渴望在辦事的時候,錢親家公能夠自天而降,看看他是怎樣的義氣與慷慨。”
(6).本指曲調(diào)的高低上下。亦指曲調(diào)的譜式。《隋書·音樂志下》:“今人猶喚《大觀》為《前舞》,故知樂名雖隨代而改,聲韻曲折,理應(yīng)相同。”章炳麟《辨詩》:“漢世所謂歌詩者,有聲音曲折可以弦歌。如《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謡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是也。”朱自清《中國歌謠》三:“這些歌詩決不是徒歌,一因其中有‘曲折’(即樂譜),二因它們都在樂府。”
曲摺:彎曲。亦指屈膝。《隱居通義·詩歌七》引元李謙思《讀文山詩作》詩:“南人不識兩膝貴,曲摺百態(tài)卑且勞。”
曲的解釋曲(⑥麯)ū彎轉(zhuǎn),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折的解釋折ē翻轉(zhuǎn),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合搭裝折é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幼年死亡:夭折。彎轉(zhuǎn),屈曲:曲折。轉(zhuǎn)折。周折。折中(對不同意見采取調(diào)和